尊敬的客户,您好:
由于贵单位的网站超过使用期限而被暂停!数据将保留五天后删除,为了不影响贵单位的网站正常运行请及时续费。 我们将在收到款项后二小时内开通网站,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提醒您:网站是单位的宝贵资源和无形资产,除非特殊情况,请不要轻易放弃您的网站。网站停止后,将严重影响搜索引擎检索情况 ,严重影响您单位形象、产品与服务的推广。
您现在看到的消息是由云港互联发布的,希望网站所有者尽快同我们联系。感谢您的光临!
云港互联联系方式:
客服热线:0871-68196030
公司网站:http://www.ynjwz.com
摘要:从文化学的几个层面分析了建水紫陶的文化品格。探寻了建水紫陶在历史沉淀、社会生活、传统古典美学、技艺创新四个方面的文化内涵,论述了建水紫陶为什么是文化陶的原因,破解其独特魅力之所在。
一、历史文明的密码
陶本身就有其特殊的文化属性。陶器是人类用自己的脑和手发现发明而创造出来的第一件生产生活工具。陶器的诞生推动了历史的进程,人类从此告别了蒙昧和野蛮,迈向文明和开化。建水陶也不例外。距建水县城四十多公里的旅游胜地――燕子洞。在1988年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陶器的残片七件、陶制渔网坠一件、陶饰物等四件。在远至三千多年前,穴居生活在燕子洞的古人类已经掌握了制造泥质红陶和夹沙红陶的技术,不但会制造生产和生活器物,而且还制造出了精神领域追求美的陶饰物。这是建水地区新石器时代文明的曙光,也是建水陶源远流长的例证。破解这密码,我们今天可以凭借这珍贵的陶质留存物,触摸到数千年前古人鲜活的生命图景:远古蛮荒,生存极为艰难,逐水穴居的人群因为有了陶器的广泛使用,使得其饮食跨越式的改进。在燕子洞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骨骸化石、炭粒和用火的痕迹。可知,这时先民的生存生活境地有很大的改观。除了烧烤,增加了蒸煮、饮食的种类和方式变得丰富多彩。陶器可以存储水和食品,陶坠用于捕鱼等等,总之,陶器的出现极大地改观了建水地区原始人群的生存生活条件,促进了先民身体素质的进步和种群繁衍。发掘出陶饰件告诉我们,建水地区的古老人群,在三千年前的文明发展已经有强烈的审美意识,他们不但求生,而且爱美。这几叶不起眼的陶饰物,给我们传递了远古的信息:这些残陶物件是伴着原始人类生产水平的相对提高,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创造出来的。让我们推想,在这些陶片的质料、造型构成陶物之外,古先民的另一个诗性思维的世界。
如果我们把建水地区的几次考古调查串连起来:1982年,建水龙岔河西汉墓中发掘出大量多种型制用于殉葬的陶器碎片;1980年、1982年位于建水县城三公里的碗窑乡张家村后山南坡及附近几个坡地依泸江,一个分布面积为一千多平方米的古窑址群向今天走来,宋、元、明、清、民国末期的窑都有。现位于碗窑小学的一块康熙年间的碑刻还记载了清代窑的分布。至今人们的记忆中,这里的古窑、土窑、旧窑、新窑多以姓氏冠窑名,或以籍贯命窑。这些窑址堆积层甚至交叉重叠,似在向人们诉说:建水这块丰饶的土地,虽是从古以来古老族群由西北向南迁徙的大通道,自然也成为多元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走廊。那些堆积在窑址中的青瓷、青花、红泥粗陶、细陶无数残片,说明这里有一个窑火烧出来的村庄,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烧窑人,有元时来到这里的,有明朝随军迁到这里的,更多是清代迁来的。
这些会说话的各个年代的碎陶残瓷告诉后代,唐以前,是建水地域文化的奠基期;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小,考古发掘的都是泥质红陶等粗陶。南诏东扩,筑“步头”路,延至大理国时期,这里都是云南地方政权扼控南疆安南等地的军事重镇;元、明、清时,建水在中央王朝管辖下,大量移民进入,而且有各行业工匠随军军屯或民屯。中原江南的先进文化,当然包括陶工、艺技,随之进入,文化交流也进入到提速期。“宋有青瓷、元代青花、明代粗陶、清代紫陶”,印证了建水地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飞跃。“临安之繁华富庶,甲于滇中。谚曰金临安”,特别是近代滇越铁路修建,临近的个旧锡矿产业的兴起,建水的陶产业达到历史鼎盛期甚至成为国瓷的部分出口东南亚。这些都在建水城北这个窑火烧出来的碗窑村的陶瓷语言中找到诠释。碗窑村后山的数十座古窑址中层层堆积的陶瓷残片,不仅陶技千年不断的香火,而且破译出了先人无意中传递出建水陶由粗陶向精陶华丽转身透露出的建水历史与文明的信息。
二、社会百态的见证
建水紫陶是社会生活的必需品,它的身影中折射出历史社会的千姿百态。
凡提到建水陶由粗陶向精陶演变,由地方性的实用生活陶跃居国内外的工艺名陶的行列,绕不开的话题,总是围绕着两种建水特有的,在陶艺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新器型“汽锅”、“烟斗”来说明。(图一、图二)
形制古典大气的“汽锅”,形似尊非尊,似缶非缶,它无疑是建水的陶工巧匠为饮食陶具而创出的一款新器皿。自古,滇地就有吃“炊锅”或吃“火锅”的习惯,其器由铜或陶制造。建水陶艺人奇思妙手,将古老的陶技、传统的陶炊锅器型制与外来的煮咖啡的饮器原理融为一体,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炊锅”食用――汽锅。其灵感可叹可赞!
上世纪末,滇越铁路开通,也涌进了一些西方的饮食文化,法式煮咖啡壶对于云南人来说是个新奇之物,建水陶艺人敏感的借鉴了靠热蒸汽喷煮咖啡的原理,结合本土炊锅的外形,制成一种钵状或尊状,底部有中空管导蒸汽至锅膛内,蒸煮肉类食品的全新陶制食器,依其原理命名“汽锅”。除素体的,还将浮雕双耳、书画图案诗文等装饰集中到“汽锅”上。这种建水能工巧匠的新作品,升华了汽锅原本的属性――食具的功能性外、靓目抢眼的艺术性使建水紫陶“汽锅”成为建水,乃至云南的地方特产名片,用它炖制云南特有中药三七的一道温补的药膳名菜“三七汽锅鸡”――培养正气,也走红了大江南北,成为中华美食中的滇系佳肴。
十九世纪初,英国殖民主义为攫取血腥的暴利,以武装商船向中国大量走私贩毒。至清道光年间,鸦片成为英对华贸易的主要商品。白银外流,经济凋敝,摧残精神,毒害身心。从商埠到内地城镇,烟馆膏铺林立,病态的消费,甚至刺激到吸食鸦片的烟枪烟具也畸形发展。达官显贵,商贾巨头在烟床上醉生梦死,甚至疯狂地追求大烟枪烟斗的装饰,堆金塑银,镶象牙,贴宝玉等等。奢华昂贵的烟斗中,有一款建水紫陶“烟斗”格外珍贵。在那吞云吐雾的烟毒世界,成为特别抢手的烟具。产自云南建水的烟斗又叫“云斗”,东南亚一些鸦片吸食者甚至把“云斗”视为稀世珍品。不惜重金得之。光绪初年,曾在云南任太守的一个大贪官大藏家谢谨,就有名贵烟斗三四百个,其中就有建水紫陶烟斗。高档装饰的“云斗”甚至可以换个旧生产的大锡一张(600公斤)。“瓦缶胜金玉”,精品烟斗的常规价是二十担黄谷。(附图一,多种装饰的“烟斗”)道光始,从事烟斗生产的企业有数十家,甚至有名牌厂家“庆丰记”、“丁长吉”、“叶子香”等。“烟斗”这内蕴着罪恶和耻辱的特殊陶产品在瘾君子的畸形需求下,建水陶艺人竭尽艺技,精心巧作,促使从练泥到设计造型、砥磨等工序,技艺日精,炼制的陶泥腻若膏脂,型制千姿百态,装饰也最大限度的溶入书画金石,诗文词赋等传统元素,琢刻镶嵌,各路装饰方法综合施用,直到打磨抛光,精细入微。若以艺术的视角来审读这些多姿多彩的紫陶产品,其质料、工艺、装饰、文采之美,确能使人心迷神摇。但是,我们从现存的烟斗上首先读出的是让每一个中华儿女不能忘却的充满耻辱的一段历史。这些精美的大不盈掌的紫陶品见证了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岁月,记录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恶,是这些文明的罪人逃不脱的铁证。 今天,烟斗的实用性已经被历史的潮流荡涤殆尽,而附着在烟斗上的陶技神工在岁月的沧桑中沉积下来,并不断启迪着后人。
三、东方古典美的精典
公元1287年(元至正22年),一座占地114亩,按山东曲阜孔庙布局的文庙,在建水古城西北落成,明清两代几经扩建,其规模仅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居全国第二,规模庞大、气势恢宏。明清开科取士,建水(临安)中榜的举人秀才,竟占到全省的一半,故而建水有了“临安半榜”的美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的儒雅之风,渗进了地域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果说,建水陶人将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金石博古移植到紫陶上的初衷,可能只是无意间博儒斯文的雅趣,但它的内因确确实实是邹鲁名邦文化基因的再现。
大约清中晚期,学养深厚的陶艺者和翰墨文人相互碰撞砥砺融合,历经千年不绝如缕的建水陶工艺,终于发生质的飞跃,中国古典文化的元素,全方位地成为建水陶的装饰手段。书法碑帖,历代和时人的妙文墨迹,中国画线描的山水、花鸟、人物、金石、汉画瓦当残简,无一不成为陶品美轮美奂的外衣。岁月的风尘,忘却了太多能工巧匠的事迹,历史仅留下幸存的一些不朽者名字:潘金怀、张好、王克敏、王受之、王永清、叶子湘、王式稷等,他们将书画施于陶上,世代为陶工,他们是残帖装饰和紫陶工艺的开创者。
以向俊宗作品“美女瓶”为例:我们看到,这是在陶泥上的丹青,题材为林间高士雅乐图。古树郁郁,竹阴阴,石苍苍,花径芳菲,笛如流水,�如松涛,山风为板,好一个清静世界。虽然不是水墨淋漓的晕染和枯笔焦墨的皴擦。但笔濡勾勒的神姿与积墨点染的气势,吴带当风的人物风韵,把传统中国书画精髓的笔墨意味挥洒得痛快潇洒,这是一种深谙笔墨语言和陶土特性的文人语式。在这只紫褐色基调的美女瓶上,我们观赏到的不是色彩斑斓的青绿高士雅乐图,而是一只胜似青绿山水人物的澹静素雅的白描高士雅乐图,在美女瓶俏俊的器形上,深邃的紫褐色里,一种安详恬静的幽雅之气向你扑来。
以装饰“残帖”的紫陶直口瓶为例―:我们看到的这古典大气的直口瓶为例:我们看到的这古典大气的直口瓶,通体装饰着历代书法碑帖金石拓片,岁月的剥蚀,时间磨损,患漫残缺的拓本拓片满目疮痍,显出历史的悠远和凝重。青铜器上金文拓片的静穆,隶书碑版的端庄,行书字帖透出的灵动俊美。这种俗称“破铜烂帖”的表现手法,使陶泥之美,器形之美,更加文采风流,创造了其他陶艺手段表现不了的典雅之美。
以陶为纸,将笔墨情趣引入紫色陶土,让传统字画的神韵呈现在陶器上,以纯净素雅的线条表现字痕物象,以达到颖毫在空纸上的意境,疏淡空灵中见形神,虚虚实实之中呈气韵,这种新的陶艺语言,将大众最神往的古意雅韵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建立在传统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基础上的建水紫陶艺技,在民国初年达到成熟,将古老的建水陶艺点石成金,成为东方工艺美的精典。(附图三:毛耀红收藏的残帖直口瓶)
四、创新发展的范式
创新是一切时代,一切艺术发展的永恒定律。创新是文化的基本属性。中国的陶艺文化史就是一部相对恒定的传统之美和创新之美、革新之美交替进行,互为映衬的历史。建水陶千年香火不断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更新发展创造,永无休止的文化进步史。没有发展创新,便没有文明文化,那还有什么建水紫陶。当我们回顾建水陶艺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创新、蝶变发展的印迹。这也是建水文化的一个缩影。
仅以陶艺的发展为例,中国名陶譬如宜兴陶、钦州陶、荣昌陶,也大量施以文人书画等古典元素的装饰方法,都是在湿坯或者烧结打磨后的成品上,进行书法绘画墨线稿,再援锋刃镌刻(或熟练地直接在陶品上雕刻),其刀笔走马自有一番风情,别有另种韵致。这传统技术是中国传统陶艺装饰绝技之一。
相区别这较恒定的中国陶工艺装饰技法,建水紫陶有自己原创性的突破:首先将要施以书画装饰的陶器拉坯成形,凉到适当的润湿状态,由妙墨高手仰笔将书迹画痕落在坯壁上,再由熟练的陶刻工艺者以特制利锋刻刀,按墨线阴刻成模,这是重要的一步。第二度创作,在湿腻的陶坯上走刀。凹处的切口光滑而棱角分明,深浅适度,墨迹线条化为湿坯上深浅不一的凹槽。创新技法的关键在于填泥、修坯,这是三度创作,将各色泥料填入凹处,趁陶坯濡润湿腻之际用各自特制的刮刀把填进彩泥的线条修平,整个坯面清刮适度,然后风干,进行焙烧。出炉时的陶品大气十足,陶表面着一层似隐似现泛金属光泽的微粒,继后分次打磨抛光或亚光,完成最后的第四度创作。这时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现了:刻填的泥料与坯泥在炉温中的不同缩水率和填泥修坯的刀法,以及分层次不同力度、角度的打磨抛光技法,使陶品走墨巧绘的线条显出妙曼的变化,金石之味而又书卷气兼得的书画作品跃入眼前。如出土青铜款识的斑驳陆离,似绢帛上的灵动流畅,如碑简砖瓦上的古拙凝重,更似帖笺之上的阳正清和。这浑然天成的陶面的肌理变化,让四度创作后的书画线条映衬着陶质的生态亲和感,产生摄人心魂的效果。陶艺专家蓝嘉澍如是说:建水紫陶由于装饰手段的独特,所呈现的艺术效果是由诸多元素构成的。心手感应的手工拉坯,质朴地创造出泥土旋律节奏的生命美;画家中得心源一笔一墨的灵动,透射出文人的气质,淡雅的神韵;雕刻工心领神会的刀笔寓巧于拙;原生态“五色土”的淡雅、窑变的魔幻,铁杵成针的磨工精神,把自然的材质与人性的创造美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了以物融心、物我相融的境界。那可遇而不可求的窑变,线条点面的肌理斑驳,似千年磨蚀,创造出一种古朴厚重而又光润华滋,金石味浓浓而又明丽安详的朴拙美,堪称陶瓷装饰艺术中的“金石画”。
近些年来,更是出现重度“填彩”,产生浓淡层次、色彩的变化,大大丰富了建水紫陶“阴刻阳填,无釉磨光”的原创陶技词汇,令作品更神似于书画原作的效果。向炳成《元阳梯田》陶作品图,这件作品施以重度填刻,兼以微雕手法结合传统技法,反复刻填修坯等,更发展了其技艺手段,表现出元阳梯田朦胧、迷离,神话仙境的景致。
在原创工艺技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新的刻填效果更具层次感,使建水紫陶的特有陶技更上一个层次。
明代李渔尝言:“人惟求旧,物为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从建水刻坯填泥,无釉磨光的工艺,到汽锅、烟斗的新型制,从诗文书画、断简残碑融入装饰,到现代新工艺、新科技深层次结合;从一代代具有强烈创造意识的能工巧匠对艺技的大胆探索到独有创新精神的学人文士对美的不懈的追求。完成了中国陶文化天地中的革新。
我们可以悟出,建水紫陶根本的文化属性就是革新发展创造,它是建水紫陶的生命之源。综上所述,可以找到答案:建水紫陶是历史文明的密码,是社会生活百态的见证,是东方美的精典,是艺术创新发展的示范,所以说建水紫陶的本质是文化艺术陶。